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汇聚技术、资本和人才,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不敢转”“不会转”“路不通”是很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面临的困境,如何走出“转化难”,实现“研发一个成果,转化一个成果”,是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直面的难题。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积极对标国际、国内主要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根据国内生物医药园区的发展特点,从政策引领、平台生态、院企合作、金融服务四个层面出发,探索具有“中国药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政策“打头阵”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结合医药领域科技政策的相关特征,充分依托市、区各类政策,为入园企业提供政策扶持,覆盖财税优惠、项目建设、研发创新、人才引进、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积极争取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相关政策支持。
创新引领方面,鼓励医药健康企业申请国内外资质认证和产品注册证书。企业在核心技术突破、产学研用融合、新技术新场景应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取得国家、市级资金支持后,区级分别最高可按照1:1、1:0.5给予资金配套,重点支持企业科技研发和设备投入。金融支持方面,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采用股权投资等方式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创新信用担保产品,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人才服务方面,对符合条件的人才,为其开办企业、进京落户、居住证办理、住房保障、子女入学、个人激励、保健医疗、行业交流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租用办公、研发、生产等各类功能性用房,可按照不超过实缴房租价格的50%给予补贴。此外,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其市政接入、应用场景开放、建筑规模扩增、产品认证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为精准扶持产业发展,相关职能部门可结合行业发展需要和企业需求,在专项政策中制定特色奖励事项和标准。
作为中关村专业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享受大兴区“1+N”产业政策和中关村“1+4”政策支持体系。这些政策有力地支持了前沿原创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支持人才发展优化创业服务,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产业平台跟进
为“协同组合”构建科技创新生态,补全成果转化全链条支撑平台,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落地了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国家检验药品生物制品质量法定机构和最高技术仲裁机构,国家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全国动物疫情分析处理等国家级科研、审评、检定机构,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国内最大、产出最多的药物研究机构,使得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全面形成了科技创新驱动和核心竞争力。
为了进一步开展科技成果筛选与评价,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等较为专业性的工作,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还引进和建设了一批企业自建国家级和市级工程实验室、科技研发等机构,包括:CRO平台,有千乘镜像、天衡军威、茗泽中和等;CDMO平台,有华放天实、五加和、星昊盈盛等;实验动物平台,有医科院动物所、百奥赛图、通合立泰、集萃动物实验平台等;检验检测平台,有中科国邦等;产业研究平台,有中研院、火炬国康、北京市医药行业协会、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知识产权分会等;国家级实验室、技术中心,有民海生物新型疫苗国际联合工程实验室、生泰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兽药临床试验中心等11个;国际实验室认可(CNAS),有华夏兴洋、中科世生等9家,可提供包含成分检测、品质检定在内的国际认可的检测报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科技开发机构、工程研究中心,有麦邦光电心脏急救、热景生物应急与临床研究、臻知医学免疫细胞治疗等。
依托120余个研究及服务机构,园区初步形成“新药筛选——动物实验临床研究——注册上市”的完整链条,可以提供化学药品及生物制品研发、动物实验、药理药代、中试放大、临床研究、注册认证、医疗器械样机检测等服务。未来,将在小试中试、工程化实验、规模化试生产等环节加强支持创新创业孵化、开放实验室、中试生产线等服务平台建设,建成一批技术支撑和创业投资能力强、专业服务水平高的产业孵化平台,使企业从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到商业化生产阶段的研发、采购、生产等全产业链都有相对应的科技服务支持,进一步推动“强链补链”,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能级和水平。
深化院(校)企合作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持续完善“产学研医”创新体系,深化校企、院企合作,重点加强药物化学、药物制剂、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基础专业学科领域人才联合培养,组建具有高水平研发能力的药物研究所、重点专科实验室等,积极对接企业研发需求,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中国药谷”积极探索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协调,搭建企业与院所产、学、研合作交流新平台,采取“企业进院校”“导师进企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把学校师生的科研成果引入实体实业,把企业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在校师生,切实推动共建双方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就业等多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同时,通过“走进高校”英才选聘、联合培养、定制课程、高校教授参与研究企业科研课题、企业人才兼职高校教授等途径,为园区企业储备人才、发掘人才、培养人才。
此外,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即将迎来首都医科大学的入驻,将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带来大量高端人才资源,进一步丰富园区的人才库,为园区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首都医科大学项目还规划建立一家临床型医院,加快临床与成果转化进程,提供“家门口”临床服务,加快企业临床进展,可为园区有临床需求的企业提供就近的临床应用平台,有利于缩减运输成本,降低运输风险。同时,在“家门口”进行临床,方便医生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加快产品临床进展。
搭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全力探索设立引导基金,谋划搭建“直投+基金+融资租赁+保险”的园区金融服务体系。探索设立引导基金、种子基金、天使轮基金、并购基金等多层次、不同阶段的基金。成立金融资本产业联盟,落地北交所大兴服务基地,重点发挥放大和导向效应,投向符合园区发展方向的生物医药前沿领域,积极吸收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初步形成风险投资基金,开辟多渠道的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2022年7月,北交所大兴服务基地在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正式挂牌,助推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上市扶持体系优化升级,推动更多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企业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2023年2月,北京基金业协会——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创新中心举办,双方就完善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金融服务体系、为园区企业提供个性化融资渠道和产品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
此外,“中国药谷”还积极引入百奥维达、康桥资本等市场化基金,同时协助企业对接银行、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形成“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市场化股权基金+北交所IPO上市”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此外,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全面启动投资基金建设,开展医药健康产业母基金和子基金建设,谋划设立50亿元产业发展母基金,并将布局设置各细分领域、不同赛道的子基金,为园区产业发展“加满油”,激发前沿领域创新发展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