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不错,接近成品的理想值。”昨日,记者走进位于青白江区的文澜智谷中试基地(简称文澜智谷)看到,一场臭氧分解催化剂的中试试验正在紧张进行中。室内,实验器皿林立、定制化生产线运转,就像走进放大版的实验室。科研人员们记录着各种参数,等待新的样品呈现。
“这款催化剂在实验室研发出来是粉状的,但粉状催化剂不利于保存和运输,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不适合工业量产,所以考虑将粉末做成固态形状。但什么样的形状是最合适最稳定的?这就需要中试试验模拟工厂的成品生产来验证。”该科研项目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将实验室样品尽快用到工业生产中去,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文澜智谷中试基地承担着建设年产300吨催化剂中试生产线的任务。”
一头连着实验室,一头连着市场。中试,被认为是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本”走向“货架”的关键环节。
“中试产业中,不仅需要从0到1重视原始技术研发的科学家,也需要从1到100的应用转化,需要复合型工程师团队的深度参与。”文澜智谷中试基地负责人叶锐表示,“在中试基地里,科学家上午产出的科研成果,中午就可以进行中试放大。”
作为青白江区三大中试平台之一,文澜智谷将依托碳中和科技成果转化中试产业基地、高性能高分子研究中心和玉龙化工等创新资源和平台载体,聚焦先进高分子材料、绿色低碳技术等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打造集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检验检测、生产制造等于一体的创新策源转化高地。该项目一期以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三大领域为主导,建设中试产业基地。目前,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已完成10余项成果落地转化,成果转化率达100%。
“目前文澜智谷中试平台正加快打造与成都联动的、以一小时车程为半径的中试放大产业生态圈。未来将规划建设中试研发区、中试熟化区、中试产业区及中试文创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软硬件双重保障。”叶锐表示。